能治抑郁黄花菜摊上大事火了想凉都凉不下

“很简单,用黄花菜煮成水治抑郁就没问题……所有的抑郁症都没有了”——尽管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了,但“黄花菜”没凉,反而越炒越热。随着网络热议,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又一次踏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绪,这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之所以争议巨大,主要因为全球医学界至今未能准确地辨别抑郁症的病因,有普遍效果的治疗方法亦十分有限。加上中医西医是两种异质医学,治疗的理念大相径庭,西医理念无法衡量中医,而西医治不好的病,在中医看来“死马还能当活马医”。

从猪蹄厅长、打通任督二脉到黄花菜治抑郁,有人归结为不准确的传播让人对中医产生误解。诚如斯言,相关说法的确过于简单,中医需要更精确地传播,不能因此消解中医的严肃性。不严肃的传播达不到传播效果,甚至给抹黑中医的人以口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理解中医需要比理解西医更复杂的文化基础,电影《刮痧》那样的剧情,普遍存在于当今“中医粉”和“中医黑”公然撕裂的社会现实之中。

古人讲,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如果受众缺乏最起码的认同,无论传播再巧妙精确,也进不了人家的耳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上世纪80年代德国波克特教授就曾这样说道:“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事实上,从西医的手术刀切开中国人传统思维的那一刻开始,中医就开始“抑郁”,西医似乎成为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背负“不科学”之名的中医,面临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削弱的困境。中医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的,在古代,秀才学医,如同笼中抓鸡,并不完全是一句戏言。而在现代,由于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中医典籍对很多人无异于“天书”。可以说,文化语境的缺失是中医“抑郁”的病根,再多的黄花菜都无法治愈。

习近平同志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同中医的“根”和“魂”。汲取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中医药固本培元根深叶茂,名家大医悬壶济世人才辈出才不是梦想。

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不只是输血式扶持,更需要造血式发展。中医强筋壮骨,不只需要敢于担当身体力行的“刘维忠们”,也不只需要从中医药受到启发、拿下国际顶级声誉的“屠呦呦们”,重要的是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培养懂得中医、认同中医的社会土壤。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申明

本期编辑:苏宁宁

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报名

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是中西医神经学领域内高级别会议,会议是展示该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共享行业资源和前沿信息,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学科技术工作者的盛会。

本次会议又逢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因此要求委员(包括青年委员)必须参加。本次会议主要嘉宾如下:主任委员韩景献候主任委员高长玉副主任委员高利刘泰吴成翰张成张苏明秘书长赵建国

众多大咖齐聚兰州,就中西医结合神经科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我们将期待您的光临!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医院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委员、神经科及相关科室医生、相关专业研究生。

陈鹏冲王 蕾 

会议酒店:兰州飞天大酒店酒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nghuazixun.com/afhpz/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