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一首《游子吟》写尽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成为现代人歌颂母爱时必备的名言佳句,传唱度几乎能跟李白的《静夜思》相媲美。
但很少有人知道,孟郊还作过另外一首《游子》,写的也是母亲??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诗中的萱草,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花菜(严格来说,黄花菜只是萱草的一种)。问题来了,孟郊为什么要在一首歌颂母亲的诗里两次提到黄花菜呢?
随着母亲节的逐渐普及,康乃馨=母亲花几乎成了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
但这个常识从西方传入国内也不过几十年,在此之前,中国人传承了上千年、全社会公认的母亲花一直都是萱草。
萱草也叫忘忧草,据说吃了“令人好欢乐,忘忧思”;再加上它叶似兰草、花如百合,清秀挺拔、姿态优雅,有极高的观赏性,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诗经·卫风·伯兮》篇中有一句“焉得谖(通萱)草,言树之背”,“树之背”就是种在庭院背阴处,诗中妻子思念外出征战的丈夫,希望能种植萱草来消除心头的忧郁。
这说明,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就已经在庭院中种植萱草了,到孟郊所在的唐朝,萱草种植已经相当普遍,成为民间常见的庭院植物。
《天中佳卉图》清陈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种植地点通常都是后院,而后院又是母亲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萱草就成了代表母亲的“母亲花”,人们甚至用“萱堂”来指代母亲。
这种指代最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宋朝以后,艺术家们加入进来,开始进行这类题材的绘画创作。
例如下面这幅南宋宫廷画师毛益的《萱草游狗图》??
《萱草游狗图》南宋毛益(传)日本大和文化馆藏
画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只神态各异的狗,大狗侧面朝向我们,扬尾张嘴,目光看向右上方,似乎被什么吸引了视线。
四只小狗两两一组,大狗身边的一组正合眼休憩,远处的一组则在玩耍嬉戏,其中一只更是瞪大眼睛想扑向眼前的昆虫,神态机敏可爱。
这似乎只是一幅笔法精细的花鸟画,作者准确记录、生动还原了狗狗嬉戏的日常场景。但当我们把视线转向背景,看到奇石后丛生的萱草花,便知道作者的意图并没有这么简单。
萱草代表母亲,画面中的狗为一大四小,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母狗对小狗的关爱和呵护,借此引申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类似的题材还有明代的《鸡图》。
《鸡图》明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表达母爱、亲情的“子母鸡”题材,自宋代已经出现,明宣宗朱瞻基甚至亲自提笔画过一幅,但这些《子母鸡图》无一例外全无背景,深层含义只能靠观众自己揣摩。
《子母鸡图》明朱瞻基台北故宫博物藏
而这幅《鸡图》背景中的两株萱草,无疑直接点明了主题。
古代没有母亲节,萱草这个“母亲花”出场频率最高的场合就是祝寿,因而萱草经常和寿石组合在一起,用作为女性祝寿的题材和纹饰,寓意长寿。
《寿萱图》明陈洪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沈周的《椿萱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椿萱图》明沈周安徽省博物馆藏
图中椿树高大挺拔,枝干遒劲叶片繁茂,代表父亲;下方一株萱草生在椿树与棱角分明的寿石之间,叶片繁茂翠绿,顶端花开艳丽,代表母亲。
沈周在题跋中写道:“灵椿寿及八千岁,萱草同生寿亦同,白发高堂进春酒,凤凰飞下采云中”。
很显然,这是沈周为父母祝寿而作。
除了“母亲花”之外,萱草还有一种和母亲相关的文化寓意——宜男。
古人认为,怀孕的妇人佩戴萱草花必生男孩,因此,萱草也被视为求子的吉祥物,还因此得了个别称叫“宜男”。
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周处《风土记》
例如萱草与石榴的组合,就寓意“宜男多子”。
《石榴黄花图》清居廉
历史上,因为夭折现象普遍,宫里也有几个皇帝因为膝下无子,没人继承皇位,不得不从宗族中另外挑选皇子入宫,宋代曾经大力鼓励生育。
婴戏图、孩儿枕等著名产品,就是这种政策下的产物。
但大家可能很少注意到,这个“求子”风潮中还有萱草纹的一席之地——宋代的定窑瓷器中,萱草曾经大量出现,寓意就是“宜男求子”。
此外,萱草纹还以隐喻的方式替代童子,构成莲荷萱草的组合纹样,表达宜子之祥、连生贵子之意。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皇室也曾用萱草纹求子。
成化帝朱见深对大他十七岁的万贞儿一往情深,但一直到成化帝年近三十,两个人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成化帝当然是着急的。
此种情形下,不知道是工匠投其所好,还是皇帝直接下旨,反正景德镇烧造了一批青花宫碗送入宫廷。
所谓宫碗就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碗,创烧于宣德年间,因为皇宫所用而得名。成化帝收到的这批宫碗造型并没什么不同,心思全花在了纹饰上。
其中包含了秋葵纹、瓜瓞纹以及萱草纹。
明成化青花秋葵纹宫碗
明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据说秋葵的果实含有特殊成分,有助于生子,瓜蝶纹寓意瓜瓞连绵、子孙万代,萱草纹能与这两种纹饰一同进贡给求子心切的成化帝,其“宜男求子”的寓意有多深入人心已经不用说了。
不过要宝哥哥说,求子什么的都是迷信,母亲节送礼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一来显得咱有文化,二来么还可以晒干了当菜吃,关键时候能救命啊。
撰写排版/东方宝藏男孩宝哥哥谢谢你的喜欢让文化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