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7月22日
这是馒头说第篇文章
其实说好可以不按“历史上的今天”更新的
但是还是忍不住,搜了一下
恰好,这是一个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所以就拿来写了
年7月22日
“MSNMessenger”正式上线
1
现在回过头来看,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当然,这个“有意思”,在这里专指“IM”工具(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领域。
在这一年的年初,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AOL(AmericanOnline,美国在线)推出了他们收购ICQ后的第一个版本:ICQ99a,准备让自己原本就排名全美第一的网上寻呼业务来一把“烈火烹油”。
ICQ是整个互联网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个以色列人在年推出的一个软件。ICQ意为“Iseekyou(我找你)”的谐音,即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发生沟通和联系。
年,AOL收购了ICQ。
也就是在年的2月,一家才成立3个月,在深圳科技园一个几十平方米小厂房里办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的即时通讯工具。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当时只有28岁,名字叫马化腾。他当时觉得ICQ这个聊天工具很好,但是只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中国人用不来,所以就“模仿”做了一个版本,取名“OICQ”——“OpeningICQ”(开放的ICQ)。
OICQ上线后,得到了一批中国网民的青睐,注册用户很快突破了五位数——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网民数量,这个数字,尤其是这个增速,也不算太难看。
当然,和“用户数增长”报告书一起出现在马化腾那张略显寒酸的办公桌上的,还有AOL公司发来的侵权投诉书——“OICQ”的名称以及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
这场美国巨无霸与中国深圳那个叫“腾讯”的小公司之间的官司诉讼打了大半年,最终腾讯公司败诉,让出“OICQ"的所有权利,马化腾痛定思痛,索性将这个软件改名“QQ”。
但是,在年,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这块领域最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问世以及和AOL公司那场官司,而是另一家世界级的巨无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
年7月22日,微软公司(Microsoft)正式上线了MSNMessenger。
2
MSNMessenger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因为它的“爸爸”,是当时全球最财大气粗且实力强劲的微软。
事实上,“MSN”和“MSNMessenger”是两回事。
“MSN”,全称“MicrosoftServiceNetwork”,是微软公司旗下的门户网站,在年8月24日就上线了网络在线服务;
年3月25日,美国使用MSN拨号接入Internet的用户就达到了万;
年12月31日,微软购买了一个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服务公司,获得了新增的万用户,一起并入了MSN。而那项电子邮件服务,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Hotmail”。
Hotmail的创始人之一巴迪亚所以,当年7月22日MSNMessenger上线服务时,当之无愧成了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领域的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在它服务开通的前6天,就获得了70万注册用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年2月上线、后来改名QQ的中国本土即时通讯工具,花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到年11月,注册用户数才达到6万。
到了年7月17日的时候,微软方面宣布,MSN已经拥有了2.1亿独立用户,成为了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站,而借这股东风,年3月16日,MSNMessenger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万在线用户。
可能让微软自己也没想到的是:
在这万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他们并未正式开展MSN业务的中国大陆。
3
MSNMessenger在中国,被简称为“MSN”。
在当时的中国,“MSNMessenger”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标签:
“小孩才用QQ,大人们都用MSN。”
而这个“大人”,其实也是有专指的:职场精英,白领人士。
在当时,很多大学里都还在用QQ的大学生,一到毕业踏上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去申请一个MSNMessenger的账号——自己的公司同事和老板以及商务的伙伴都在MSNMessenger上。这条关系链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学生也开始把主力沟通工具从QQ转到了MSNMessenger上。
在当时不少企业的招聘会上或面试中(尤其是外企或强企业),如果应聘的大学生“联系邮箱”留的是“xxxxxx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