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风云不是猛龙不过江被刘秀誉为兵仙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沙场名将。

名将有两种:一种是只要人们谈起经典战例,总是会提到他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如战国时期的两起---吴起、白起;西汉王朝的韩信、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超越自己所在的时代、永为流传。这样的名将,谓之“战神”。

还有一种,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如雷贯耳、功勋卓越。但是,他们只属于他们战斗过的时代。所以无论他们在当时多么显赫一时,时过境迁,也如过眼烟云,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卷册中,只留下一个名字,或者一段记录。

只有当你读到他们归属的那个时代时,才知道他们曾经像“神”一样的存在过,才知道他们的辉煌战绩、丰功伟绩。

很显然,耿弇就是这么一位当世名将。

下面就让历史爱好者和史海孤舟一起,共同走进历史的画卷,去寻找耿弇那辉煌灿烂、倥偬一生的戎马生涯吧。

话说公元29年,耿弇跟随大司马吴汉在平原郡攻打富平、获索的贼军,接连取胜,一直追到渤海郡。光武帝刘秀看看这边打得差不多了,再打下去就是猛虎追羊羔、“高射炮打蚊子”,也没多大意思了。于是,颁布诏令,让耿弇去执行一项新任务---啃骨头,去讨伐张步。

这个张步常年盘踞在山东地区,是员悍将。《资治通鉴》里面没少提到过他,可见绝对不是善茬。张步打探到耿弇率军前来,就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在历下城(今山东济南市历下区),迎面拦截;又派兵在历下城左右两边的祝阿(今济南槐荫区)、巨里(今山东章丘市龙山镇)驻扎,张开两翼、形成掎角之势。防止耿弇迂回攻击,又在两翼的后方泰山、钟城布下几十个壁垒,严阵以待。

由此可见,张步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正面顶住、护住两翼、看好后面,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这样铁桶一样防守严密的仗就很难打了。

耿弇远来求战,张步以逸待劳。如果耿弇不能拿出奇妙的战法,光靠死拼硬打、鲁莽的一城一城从正面攻击,那这仗就没法打了,这种顶牛、拼消耗的打法能不输就是万幸了。

但是,耿弇是谁啊?

光武中兴、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四位、东汉开国名将。但凡是名将,就对战争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可以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人。

张步的如意算盘打得响,但耿弇才不会按他的部署听他指挥呢。

耿弇率军渡过黄河之后,直扑张步防线的左翼祝阿城。

耿弇想的是:既然你张步的大将和主力在正面历下城。那老子就集中兵力打你的侧翼。而且,一出手就全力以赴、全军压上、不留预备队。这样既可以“抢先机、拔头筹、胜利就抬头”!还可以激励士气、敲山震虎,一举两得。

对!就这么定了,打祝阿!

于是集结重兵、全力攻城。从早晨开始,还没到中午就攻下了。

耿弇觉得不过瘾,还想给对手加点料。就有意从包围圈开一个口子、“围三阕一”,特意让守城部队逃出去一部分,替自己去宣传军威、报捷,从这些残兵败将嘴里讲出可能有些夸大的战斗经过,他们的人更容易相信。

失败是一种病,是可以大面积传染的。

果然,祝阿县后方的钟城听说祝阿县才抵抗半天就被攻破,再看看这些丢盔卸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惊魂未定、灰头土脸的败兵,一下子就像三伏天掉进了冰窟窿,浑身冰冷,胆也冻破了、腿也哆嗦了。啥也别说,还是趁早收拾东西,先避避风头再说吧!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弃城而逃。

这个时候,费邑还在历下城头等着耿弇来攻城呢,谁知道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的黄花菜都凉了。正纳闷呢,探马来报,祝阿城、钟城全部失守,现在整个左翼全都落入耿弇之手。

啊?来者不善啊?看不出这个耿弇还真有两下子嘛?渡过黄河,不从正面攻击我的历下城,我还准备着率领主力部队等着与他在坚城之下大战一场呢。可谁知这小子却从我的侧翼下手,一出手就连下两城、破了我的整个右翼防线,出手可真又毒又狠的啊!

看来,他的下一步肯定会继续攻击我的右翼---巨里,在扫除我的外围之后,再回头跟我决战。

呵呵,耿弇啊耿弇,我一时大意才会中了你的奸计。现在你的招法我已经识破了。你动我也动,我也要做有针对性的布置,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咱们走着瞧!

不过,祝阿、钟城的守军也他妈的太怂包了。看来打虎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啊!巨里城干系重大,这次可不能再有闪失了,还是让弟弟费敢去镇守。

如果耿弇胆敢进攻巨里,只要费敢能坚守十天半个月,我亲率大军赶来,内外夹击,呵呵!我看你耿弇还能往哪里逃!

果然,耿弇率军前进至巨里城下,颁布军令命令军中将士加快维修攻城器械,并且公开通告全军,三天后就要集中全部兵马,必须要一战攻下巨里城。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临时抓了很多老百姓做干活,都散落在军营里,军营里现在都成工地了。所以,老百姓自然全都听到、看到了。

耿弇更是有意让一些老百姓逃跑,估计是士兵们呼来喝去、踢来踢去,吃不了这种苦、受不了这种罪。再说这些老百姓都是本地人,谁愿意为外来的军队服务啊?态度还这么差!所以,他们不但要跑,而且,还要去报告,让当地的子弟兵替他们出这口恶气、报仇雪恨!

他们跑回历下城,将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一五一十都告诉了费邑。

通风报信的老百姓有没有受到奖赏不知道,反正费邑现在很高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只不过听说三天后耿弇就要集中全部兵力攻城,费邑心中飘过一丝担忧,他怕费敢扛不住。耿弇出手太狠,祝阿城半天就被攻下,万一费敢撑不过十天半个月,自己就会坐失良机。

如意算盘落空不说,自己反倒被耿弇集中兵力一心一意、放心大胆地围攻巨里。他现在兵锋正盛、锐气十足,自己这边因为屡战屡败,军心士气低落是肯定的了。怕就怕到时候只剩下自己这一支人马时,手下将士就未战先怯,再要想通过决战取胜,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不行,敌变我变,不用等到他们在巨里消耗差不多再出手,现在必须马上就出手。只要自己赶到巨里,城里城外内外呼应、两面夹击,就算你耿弇有三头六臂,我看你那什么来抵挡我两路大军的同时攻击。

好,耿弇,既然你已送上门来了,那我也就不客气了,咱们就在巨里城下一决生死吧!

费邑亲自率领三万多精锐部队赶来参加他亲自设计的大会战。

探听到费邑亲率精兵赶来,耿弇很高兴,可他手下的将领们却很担心。

正面的巨里城还没开始攻打呢,后面又赶来一只猛虎,两线作战,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实在太危险。只要一边受到挫折,那就会引起全线动摇,甚至全线崩溃。

可是看到主帅居然这么兴高采烈跟中大奖似的,还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耿弇看着将领们都眉头不展、唉声叹气,就对他们说:我为什么要休整攻城器械,还这么急迫?其实这些都是鱼饵,就是要钓费邑这个老狐狸!兵法上叫“围城打援”。他兵精粮足,如果死守坚城,那这仗就不好打。

如果咱们强行攻城,死伤惨重不说,能不能攻下城池还两说呢;如果攻不下历下城,那咱们这些天所有的心血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我计划“调虎离山”、将他调出来打,咱们现在连战连捷、气势正盛,又以逸待劳;他长途奔袭,匆匆赶来、人困马乏。咱们只要派小部分人马挡在巨里城外围、监视他们的行动,我这边集中大部分主力,抢占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只要他们赶到,咱们就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不跟他们废话,就势往山下一冲,嘁哩喀喳一顿暴揍,他们就全垮了。

只要能在野战中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他的兵马没有了,看他拿什么守卫历下城呢?而且,只要费邑一败,取巨里城就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诸君以为如何?

听完耿弇的分析和计划,将士们顿时情绪高涨、信心十足、斗志昂扬。

是啊,相比于攻城的惨烈,爬云梯仰攻、有劲使不出、挨刀挨箭挨石头,甚至还挨开水烫,还真不如野战来得痛快。野战对自己有利,自己这边军威士气都远远强于对手,这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那胜利就是可以预见的。

这才是最高明的战法,看似凶险、危机四伏,但是现在还未开战,就已经赢定了。

耿弇安排人马,分出三千人围住巨里城,其余大部分主力趁着夜色悄悄登上山顶,等到费邑带着人马匆匆赶到的时候,伏兵齐出、雷霆万钧、势如破竹、大获全胜!

耿弇亲自率军冲锋陷阵,在万军之中阵斩了费邑(可惜,这一段要是罗贯中老先生来执笔,那得有多精彩啊!),提着他的脑袋,来到巨里城下,让城上的人欣赏。

守军一看,我去!援军就这下场啊!这下好了,领头羊都被人给宰了,咱们还打个什么劲啊?树倒猢狲散吧?

于是费敢不敢再待下去,带领部队逃回张步那里报丧去了。

耿弇再接再厉,一连攻破四十多个营垒,平定了济南郡。

话说败兵逃回,添油加醋地述说战斗经过,张步大吃一惊:看来这个大耿还真的是个劲敌啊!他一招得手,肯定不会就此罢手,他一定会一鼓作气向我直扑过来。他是想一口把我给吞了。

耿弇啊耿弇,你侥幸赢了我一阵,就这么不知天高地厚了?你也不看看我是谁!我手底下有多少精兵强将!你就胆敢上门挑衅?

也好!我也不用瞎耽误工夫、费这么大的劲,跑出去老远去找你了。我就在这里等着你!我看你怎么攻下我的城池?

张步毕竟也是一员沙场骁将,他虽然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却一点也不马虎。

这次他变换了一种打法:他率主力镇守他的老巢剧县,让他弟弟张蓝率领两万精兵镇守西安县(今淄博恒台县东),命令诸郡太守集合一万多人镇守西安县侧后方的临淄,这就是兵法上的“品”字形阵势,也可以说是“铁三角”阵法。

但不是标准的“一字长蛇阵”,什么击头则尾合、击尾则头合、击腰则头尾双至。因为它的头(西安县)与腰(临淄)很近,两地相距四十里。但都离剧县很远,中间有很大的缝隙可以穿插。

不过张步不怕,他将兵马分成两块,自己独当一面,兵强马壮;弟弟与临淄可以合二为一,互为呼应。耿弇无论攻击哪一块,都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

只要他陈兵于坚城之下,旷日持久,他的粮草必然供应不上。到时候,他,进不得城;留,不得粮;退,一群没饭吃的溃兵能跑多远?别忘了,他可是深入自己的腹地。

所以,无论他攻击哪一块,都没有好果子吃,等待他的都是束手就擒的命运!

话说耿弇率领大军继续前进。当他走到画中(今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时候,就停下了。

因为这个地方有些特殊。左前方是张蓝镇守的西安县;正前方是临淄;右前方相距较远的地方是张步亲自把守的剧县。它处在一个三岔路口,似乎往哪都面临一场激战。

但是,能够取胜的道路只有一条,可?究竟是那一条呢?

耿弇看着地图陷入沉思:西安县虽然离得最近,而且城也比较小。但是,却很坚固,关键是镇守在这里的是张蓝率领的精锐部队。这种仗,自己这边虽然人多,但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啊!

这种城市攻坚战,首先比的是人,是军心士气。对方城坚兵锐,不可轻易交战,否则,失败就是很难避免的。

再看临淄,它虽然城大,但是是由各郡太守拼凑的一万多人马组成。城大人少,大多也是乌合之众,他们本来是来呐喊助威、以壮声势的,可能根本就想不到会受到攻击。如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全军压上,很可能会一鼓作气攻下城池。

张步的部署虽然暗藏杀机,但临淄却是他这个阵势的“命门”和短板。只要临淄一被攻破,那张步的部署就将被全部打乱,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对!就攻临淄!

不过,我还是像上次那样照方抓药,再给张蓝送去一些假情报,让他紧张、把他粘住。只要他开始怀疑、犹豫、紧张、如临大敌,那自己的目的就达到,那就让他尝尝“三军之灾、起于狐疑”的苦头吧。

耿弇又一次开始“故伎重演”:集合部队,政治动员、开誓师大会、宣布五天后全军出动、誓要拿下西安县、活捉张蓝。

张蓝打探到这个消息,虽然有些怀疑耿弇这次是不是在耍诈,背地里又不知道想玩什么鬼把戏。但人家已经喊出口号了,是冲着自己来的。真是“黄金万两、不如贱命一条”!别管真假,先把防护做好。反正我也不主动攻击你,我只要做好防御,看你能奈我何?

转眼到了第五天,夜半时分,耿弇传下命令,叫醒全体将士就在床铺上吃饭,要求部队“二更造饭、三更出发、五更到达”。

到了天亮的时候,已经抵达临淄城下。护军荀梁等将领睁开惺忪的双眼,大吃一惊:啊?咋走到临淄城下了?是不是半夜摸黑中途拐错弯了?这都天大亮了,还能偷袭谁呢?

这时,听到耿弇下令准备攻城。

众将官目瞪口呆,反应过来之后都纷纷反对。

作为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将领,他们也有自己对战局的判断和战场经验。他们现在之所以要和主帅耿弇争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咱们说好、也准备好要打西安县,结果也不知道咋搞的却走到临淄来了。

如果咱们现在开始攻打临淄,就把自己的后背暴露给西安县的敌人。两地相距只有四十里,如果西安县出兵,咱们很有可能还没爬上城头就被对手从背后给捅一刀,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打法实在是太危险了。

不如立刻转头继续按原定方案攻打西安县。西安县强,临淄弱,它势必不敢出兵增援。咱们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没准就能攻下城了呢?

众将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耿弇把手一挥,冷笑一声:哼哼!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咱们现在孤军挺进、深入虎穴,必须保证每战必胜!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你们说没准能打下西安县?我可不打无准备之仗!别忘了?咱们可是从历城一路打过来的!

首先,咱们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搞誓师大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威胁、恫吓张蓝,想吓破他的胆,让他忙于自守、无暇出击嘛?

其次,咱们在巨里围城,调动费邑从历城出兵增援,“围城打援”,中途设伏,一举全歼,斩下他的人头。

平定济南郡的战例,你们忘了,可他张蓝会忘记吗?他还怕咱们再跟他玩一次“调虎离山”之计呢?怎么会轻易出动主力跟咱们在野外决战呢?

还有,临淄在西安县的后方,城大、兵少、势弱,他们以为咱们一定会先攻击西安县,然后才会攻打他们。但咱们一旦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惊恐万状、军心动摇。

咱们只要集中全部兵力,从四面同时围攻,就一定可以攻下。

只要攻下临淄,西安县就会失去后援,而且剧县又离得远,远水不救近渴。咱们陈兵于他的身后,张蓝独守孤城?恐怕他没那个胆量,肯定会跑回老巢。

这就是兵法上说的:攻击一个,可以得到两个。也就是“一箭双雕”。

如果按你们的意见先攻打西安县,肯定短时间内难以攻下,伤亡也会很大。就算能够拿下,张蓝带领残兵逃回临淄,两军汇合,还是一支强军。而咱们已经筋疲力尽,拿什么与他们抗衡、攻城?

所以,咱们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粮草,必须要速战速决速胜!我意已决,攻打临淄、必须全胜!

于是全军上下统一思想,开始分工合作、四面出击。只用半天时间,就攻克临淄。

果然,张蓝听说临淄已失,顿成惊弓之鸟。而且他现在也明白了,凭他的才能、智慧与耿弇斗,就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所以,他果断采取最明智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率领他的精锐部队,连夜赶路、连滚带爬但一个不少地回到剧县。

可以说,临淄这一仗打得更精彩。

如果说祝阿、巨里之战耿弇采取的是声东击西、围城打援,那么临淄这一仗,也是声东击西,但夹在两敌之间、背敌而战,是兵家大忌。所以,众将官才会反对,耿弇做到了知己知彼、兵行险着,可谓胆大心细。

在电影《战上海》中,也有类似的情景。这不过,电影里是先打强敌、放过弱敌,都取得了胜利。

可见,兵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能真正领悟用兵的真谛,做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才能成为战神!

两场“短、平、快”的拳击赛,耿弇用一套精彩的组合拳击倒了张步的左、右护法,逼出老帅。现在,他终于要与张步面对面大战一场、一决雌雄了!

耿弇有勇有谋,而且每次大战之前,都是谋划在先。这一次,他又开始实施他的心理战术了。

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不得外出掳掠,等到张步快到跟前了才下令突击抢收,想要以此激怒张步。

他知道,张步是员猛将,更是头蛮牛。你只要首先刺激他,使他暴躁、蛮动,战机就会暴露出现。所以,这次采取“后发制人”策略的他等着张步先出牌。

可谁知,张步听说后哈哈大笑:凭尤来、大彤十多万军队,我都是一接近他们军营就垮掉了。现在大耿(耿弇小名,耿况有五子,耿弇是老大,所以叫大耿。耿氏为东汉建立立下不世战功,一门六侯,在当时也是独一份)兵马比他们少,又连续打了很多仗,肯定疲惫不堪。现在还敢如此叫嚣,这不是“老鼠舔猫鼻子---找死”吗?这还有什么值得惧怕的呢?

于是集中所有兵力,前进到临淄的东边,准备攻打耿弇。

耿弇知道自己兵微将寡,张步人多势众,光武帝刘秀一定很担忧。就上书说明战场态势,汇报说:我们已占据临淄,深挖护城河、增高城墙,占据地利。如果张步从剧县长途行军来攻打我,他就会疲惫劳顿、饥渴难耐。

如果他想要进攻,我就欢迎他攻城;他想后退,我就出兵攻击、骚扰他。即使我不得不出战,也是背城而战,没有后顾之忧。况且我军屡战屡胜、士气正旺,又以逸待劳、以实击虚,只要十天时间,张步的首级就可以得到。请陛下勿忧!

耿弇先从淄水附近出动,和张步的部将相遇,将士们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是耿弇担心如果下手太狠太猛,一下子就会把张步打清醒,更有可能一下子把他打怕。这样,围歼张步的计划就泡汤了。

于是命令部队“佯败”,假装被敌军阵势所震慑,后退回城,再一次助长张步的傲气。

耿弇带领军队回到城里,将部队布置在里面,派都尉刘歆、泰山郡太守陈俊(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率部陈列与城下。张步看到耿弇终于露头了,率领大军气势汹汹直扑过来,和刘歆、陈俊交战。

耿弇此时站在城中高台上,向战场观望。他看到刘歆、陈俊和张步的人马搅在一起、开始短兵相接大混战。就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从东门出发在侧面攻击张步的大营。冲开双方混战的阵型,直扑张步的帅旗,他想用“猛虎掏心”的战法,要在百万军中取张步的首级。

张步被这突如其来的战法给打蒙圈了。阵型被打乱,战力降一半。被打得大败而逃。

在激战中,耿弇被流箭射中大腿。他拔出佩刀,砍断箭杆,身边没有一个人知道。重伤不下火线、继续身先士卒、率领全军猛打猛冲,直到黄昏,才停止追击,得胜回营。

第二天一早,又率领军队与不甘认输的张步在城下大战。

话说光武帝刘秀在鲁城,虽然接到耿弇的报告,但还是有些担心。现在听说张步亲自带兵攻打耿弇,终于按捺不住,于是集结大军,要亲自救援耿弇。

刘秀心里明白,这“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他既怕张步伤了耿弇,那是他的爱将;又怕耿弇伤了张步,这也是他心仪的战将。可这哥俩现在眼睛都杀红了,都恨不得一刀砍死对方。

现在必须要亲自出马,才能用重兵逼迫张步投降,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他马上通知耿弇,他要亲自带兵前来增援。

接到刘秀手书,泰山郡太守陈俊对耿弇说:张步人多势众、兵强马壮,虽然被咱们打败过一次,可是,战斗力还是很强,不是一两次战斗就能消灭的。咱们不如关闭营门,挂出免战牌,养精蓄锐,一切听从皇上到来后的安排。

可以说,陈俊是深知刘秀的心思,也说出了刘秀的心里话。

但是,耿弇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耿弇对陈俊说:皇上亲自视察前线、鼓舞斗志,咱们作为臣子的就应当杀牛备酒等着接待百官、共同庆祝。怎么可能将强大的贼寇留给皇上去亲自征伐呢?

其实,耿弇不是不明白刘秀的想法和苦心。

但是,他不是陈俊,他是这支军队的统帅,他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作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领军统帅,他决不能接受活儿干到一半、遇到点困难就束手无策、停下来等着领导来帮助解决。

如果是这样,那还要自己这个统帅干什么呢?耿弇不是打不赢,只是领导既担心自己,又不放心自己而已。

但是如果自己因为听从皇上的安排而贻误战机,导致皇上来了,万一吃了败仗、也没解决问题。那剩下的烂摊子,还不是要由自己来解决、善后嘛?再说,皇上不在第一线,他只是凭经验、感觉、传闻、情感来做决断的。

虽说大多数时候这种经验和感觉都是对的。但是这一次,我跟张步斗智斗勇打了这么些仗,我是最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战斗风格的!

我知道凭我现有的力量就足以打垮张步。这样,等皇上到来的时候,看到一个丢盔卸甲、山穷水尽的张步,不是更好吗?如果皇上执意要打,那就权当陪皇上打猎好了。反正,这次一定要打掉张步手里的本钱。

耿弇传令下去,全军集结、主动出击,誓与张步一仗定输赢!

这一仗打得尘土飞扬、地动山摇、山河变色、流血漂杵。

张步这一次可是来拼命的,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窝囊气!耿弇这边更是全军玩命,都跟打了鸡血似地,悍不畏死、面对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因为全军上下都知道:皇上马上就要了!只要这一仗打好了,让皇上高兴,在战场上论功行赏,那可是一辈子的荣耀啊!

这样的机会,从皇上开国到现在,是从来都没有过的。这千载难逢的露脸机会,决不能放过。拼了!反正这一次就是开两会了:不开庆功会、就开追悼会!

所以,这场双方都拼尽全力、硬茬碰硬茬的大会战,从早晨一直打到黄昏,大战了几十个回合,双方都死战不退。

黄昏的时候,张步终于顶不住了。毕竟,为出口恶气、恃勇逞强和想要在皇上面前露脸、表功比起来,那战斗力的爆表程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张步看着自己手下已经筋疲力尽的士兵,在看看对面死战不休,还想挑灯夜战耿弇那满脸通红、两眼冒光的将士,百思不解。但他知道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如果他还不撤,看看这些人的架势,打到明天就会变成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还是先撤下来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到时候还可以东山再起嘛!张步准备离开这个让他威名扫地的倒霉地方。

不过,耿弇早就算准张步夜里一定会撤退。

就预先布置兵马,在张步撤退路线的两旁排兵布阵,像大网一样,就等着张步自投罗网了。

果然,夜半时分,张步带领垂头丧气的部下,悄悄地向着耿弇预先布置的大网走了过来。他还以为自己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玩了一把“金蝉脱壳”。

张步骑在马上,心里冷笑一声:哼哼!大耿啊大耿,你还是太嫩了!就知道逞匹夫之勇,智谋还是差一点。如果你在这里预先埋伏一支伏兵,就算不能将我一网打尽,但也可以打我个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最重要的是这一打一吓,可就把我三军将士的魂都给吓丢了,以后这仗可真就没法打了。唉,有道是凤凰落毛不如鸡,吓破胆的豺狼,也是,(他看看自己的手下),不如羊啊!

张步双腿一磕马肚子,低声命令到:加快脚步,赶紧离开这里。

话音未落,只听一声炮响,伏兵从小道两边一起杀出,就如猛虎冲入羊群,乱砍乱杀、来势凶猛。

张步和他的部下先是被惊得目瞪口呆,然后不知是谁大喊一声:跑啊!全军将士不约而同开始撒丫子集体四散而逃。

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就是没有一丁点抵抗的意思:你们爱谁谁,咱们还是来一场夜间马拉松比赛吧。你追上我,那我认命;你追不上,呵呵,那咱们就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了!

反正,耿弇这边是没命的砍、砍、砍;张步那边是没命的跑、跑、跑。现在不仅是比爆发力,还得比耐力。

据说耿弇的将士一直追击了八九十里地,杀伤无数、缴获无数,还真就打了一场“马拉松战役”。

不过张步总算是活着逃回剧县,和兄弟几个把兵分开,各自撤离。

几天之后,光武帝刘秀亲率大军到达临淄,亲自犒劳将士、论功行赏、挥金如土。

光武帝刘秀对耿弇说了对耿弇来说可以说是“盖棺论定”的结论。

刘秀对他说:当年韩信也是在这里攻破历下城,开创汉室的基业;今天将军攻下祝阿,帮我振兴伟大的事业。这些都是发生在齐地的西部地区,功劳也足以相等。

只不过,韩信是突然袭击已经放下武器的降兵,而你却是独自攻克强劲的敌人,是一刀一枪、浴血沙场拼杀出来的,这一点就比韩信要难很多。

而且,当年齐王田横因为被郦食其招降却受到韩信的袭击,怒而烹杀他、逃到海岛上,等到田横被迫投降,汉高祖特地下诏警告郦食其的弟弟不得公报私仇;张步以前也杀过我的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顺,我也会像汉高祖那样下诏给伏隆的父亲、大司徒伏湛解释他们之间的怨仇,这也是极为相似的事情。

还记得吗?当初在南阳郡,你对我说过要为我建立伟大的功勋,我常常以为你年少气盛、志向很高、翅膀太嫩,想要兑现恐怕很难。

可是,今天你向我证明是我看走眼了!

这足以说明:只要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最后一定会成功!

在这里,光武帝刘秀将自己比作汉高祖刘邦,将耿弇比作韩信,将张步比作田横。要知道,韩信可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指挥三军,建立不世功勋,被后人称为“兵仙”。可见,此时的耿弇在刘秀眼里,就是他的第一名将啊。

而且,“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成语就是刘秀对耿弇最大的褒奖。

接下来,刘秀驾临剧县。耿弇继续追击张步,张步就跑啊跑,一直跑到平寿县。这时,梁王刘永的大将苏茂率领一万多人前来救援,两支败军汇合在一起。

结果,光武帝刘秀微微一笑,略施反间计,就使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张步杀了苏茂,脱去上衣,到耿弇军中投降,平寿被平定。

耿弇又率领军队到成阳县,把齐地全部平定。然后,率领大军、德胜还朝。

《资治通鉴》里,对耿弇这次平定齐地,平时惜字如金这次可谓用足了笔墨,对耿弇的用兵写的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中最为详细、深刻的,极为传神、精彩至极,将耿弇的用兵谋略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兵仙”韩信再世的风采。

而且,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耿弇也是唯一一个被记录战功的人:耿弇做将军,一共平定了四十六个郡,屠城三百,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史海孤舟认为:司马光老先生这个“屠”字用的不妥,应该是攻克三百城。

因为耿弇的战功主要是在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刘秀是仁君。所以,耿弇如果屠城,那他给刘秀留下一座空城,刘秀也不干啊!人都杀没了,还要空城干什么?

再说了,从耿弇的为人处世、行事风格来看,他也不是嗜血、好杀的鲁莽之人。

所以,应该是攻破,而不是“屠城”。

总之,耿弇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麾下最厉害的当世名将之一。

但不论是他平定多少郡县,攻占多少城池,都比不上他在西域疏勒河镇守的戊己校尉、他的侄子耿恭有名。

“十三勇士归玉门”,这几年在网上被炒得异常火热。但是,在十几年前,全国知道耿恭的又有多少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nghuazixun.com/afhzz/339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1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