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时近小暑,在满城区南韩村镇东村东南边的黄花菜种植园区里,40亩黄花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20多名农村妇女一字排开,正你追我赶的紧张采摘。
▲村民们正忙碌的采摘黄花菜
“我们都得感谢杨龙”,村民苏会琴大姐一边跟记者说着话,眼睛却紧盯着身前的黄花菜,手舍不得停下来。“摘一斤能挣一块钱呢”,苏大姐告诉记者,她早晨起来先把自家地里的活儿干完,再来园区采摘,几个小时就摘了百十来斤,自己家里的事还一点都不耽误。同村的王惠云和尤俊英,采摘季能挣1万多块钱,作为长期员工,非农忙时每月还有块钱的固定工资。
▲园区负责人杨龙查看黄花菜长势
采摘园主人杨龙,32岁,年轻,脑子活泛。五年前,他和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李文军商量:周围其他的村,有的搞企业,有的种草莓,有的栽葡萄,大家都发家致富了,东村为什么不搞些特色产业?
▲村民们正忙碌的采摘黄花菜
▲村民们边聊天边采摘黄花菜
据杨龙介绍,当时村里有数十户村民零散种植黄花菜,不成规模,销售还难,每当雷雨天气,采摘下来的黄花菜变得一文不值,老百姓就白费了功夫。于是,他和李文军商量,村里有种植黄花菜的基础,而且栽种黄花菜有个优势,就是一次栽种,多年受益,并且没有病虫害,容易管理,就在黄花菜上做文章!要让东村的黄花菜形成规模,打通销往全国的渠道,让百姓不犯愁。俩人说干就干,多方筹措资金21万元,流转30余户村民40亩土地,开始了规模种植黄花菜。
▲冷棚种植黄花菜
到年,为延长收获时间,他们又搭建了15架冷棚,将上市时间提前了1个月。从棚栽到露天种植,黄花菜采摘时间也延长了2个月。平均每亩能采摘鲜菜斤,每天一趟车发往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批发价格每斤2块钱,这样一亩地1万元,40亩地年产值40万元。
▲分拣装袋
▲过秤
“这40万,有一半得给来园区采摘打工的农民。”杨龙说,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这两个月的采摘期,每天都需要人工采摘,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十个人,有的人这一季下来能挣1万多。
“要吸引更多的百姓就业,进一步提高园区收益,还得转变思路,谋划长远。”村党支部书记郭松有更多的考虑,他说,下一步,东村的黄花菜种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想办法发展深加工增加产值,还要把单纯经济作物种植和采摘游结合起来,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让黄花菜产业长久发展下去,带动更多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把乡村振兴的步子走得更稳一些。
记者:田素然
编审:李静
监制:赵大鹏
总监制:戴占良潘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