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老字号孙记辣汤孙长勇

作者:孙长勇

孙家祖先是山东人,曾经参加过义和团。义和团失败后,从山东沿河南下,在清江浦落户。在举目无亲的清江浦,其先祖便入赘石桥的章氏家,先后其后生了八个儿子,长子是章殿臣。

落户石桥后,开始以老家带来的胡辣汤手艺糊口谋生。胡辣汤是河南山东一带著名的早点小吃。有荤素两种做法。荤作要先熬制牛骨(牛肉)汤,佐以面筋、木耳、豆腐丝、金针菜、花生米等在大锅中煮沸,加入多种香料,胡椒、盐,再放进淀粉勾芡,接着放入红薯粉、熟牛肉片,加入香菜即可。素作与荤作相比,就是少了熬制高汤,加入牛肉片,其余做法完全相同。

孙家的胡辣汤开始在清江浦并不被看好,其主要原因是不太适应清江浦人的饮食习惯,加之清江浦当时牛为重要的耕田劳动力,很少有人宰杀,牛肉供应也成问题,另外清江浦木耳、金针菜等也稀少。到了章殿臣这一代后,便逐步摸索改进。他们在素作胡辣汤的基础上,摒弃香料,省去木耳、金针菜、花生米等配料,将原有的清汤酱油改在装入碗后滴入,加入海带丝,不用红薯粉,而用小麦面搓洗面筋,勾芡用小粉,加入石膏点的百叶。这样,适应清江浦人口味的孙记辣汤便初具雏形,为清江浦人早点增添了一道美味。

孙家辣汤在时光的流逝中总是不断地改进。在第三代章寿全、孙寿岐(回归孙姓),第四代孙玉鸿、孙玉善等人手中,他们主要在刀工上作了改进。海带丝、百叶丝都是细如毛发,漂洗的面筋薄如蝉翼。在佐料上也有秘诀。主要是用上自家特制的辣椒酱,黑胡椒经过药碾研磨放入开水煮沸。红汤酱油不再成为调色主角,加入香醋等。至此,孙家辣汤基本定型。

章寿全、章徐氏

经过孙家四代人的不懈努力,老石桥孙记辣汤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小吃,主要特色是汤清料鲜。

每天凌晨三点起,孙玉鸿第一件事便是洗面筋。孙家辣汤的面筋是当天加盐温水和面。经再三揉洗苏醒,将洗尽小粉的面筋抖落成似白布一样的面筋片,放入开水锅中,待薄如纸片的面筋漂在水面上,就可捞出改刀成二三寸大小的面筋片。这当天洗出面筋的小粉在放入海带千张(百叶)和蚕豆粉的锅中勾芡,开锅时发出的特有香气,沁人心肺。

第二是孙家选用的黑胡椒颗粒饱满,经清洗凉干后用自家特有胡椒碾子精研而成,在制作时和冷水一起放锅中,历经开水煮沸,散发出淳厚的香气。

第三,辣汤烧好后装特制的金木做成的瓿子,金木瓿子保温加上本身木质香味助力了孙家辣汤的香味。而每天装进碗里的大勺是用海南的椰子壳一锯两半配以长长的竹片绑固,孙家人称之为瓢。孙家辣汤用当天的小粉勾芡,胡椒的配比放入时间,瓿子和瓢的使用让辣汤从凌晨到上午都汤清味美香气四溢。

徐桂英,孙玉鸿

孙家辣汤的香醇还有一种配料就是辣椒酱。孙家人每年在盛夏时会一次成百斤地购买鲜红椒,经清洗后立即用自家的小磨磨制,再放进大坛子里发酵,足够一年的使用。孙家的辣汤配上自制辣椒酱相得益彰,诱人的香味使顾客难以忘怀。

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有的工具配备和配料使石桥孙家的辣汤成为淮阴人家喻户晓的早点之一。解放前后淮阴东西大街、闸口、石码头、车站附近只要有卖油条烧饼的早餐店门前,都会有孙家人的辣汤摊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孙家第五代传人孙长勇下岗后,辛亏这祖传的做辣汤手艺,在老石桥边摆摊设点制作辣汤。由于恪守传统,认真制作,让孙记辣汤名传更远,有的食客每天坚持从城西跑到城东,就为了这口孙家独特的味道。

作者简介

孙长勇。孙家辣汤的第五代传人。年毕业清江市笫二中学。插队于清江市城南公社兴庄大队。年6月回城工作。年下岗后承做孙家辣汤生意。年退休至今。往期荐读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投稿邮箱:haqjprj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nghuazixun.com/afhgx/286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1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