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24节气22冬至小帘沽酒看梅花,梦

北京什么医院扁平疣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21/8872657.html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馄饨

馄饨是冬至节的传统吃食,故明清时有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冬至”条里,描绘杭州过冬至节说:“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饷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所谓的“百味馄饨”,即是一盘中做有十数种不同馅的馄饨,可见宋代冬至吃馄饨之俗已十分风行。

为何要在冬至吃馄饨呢?中国古代的历法,常以冬至为历元,此时往往被看作天体运行之始,在这以前,古人认为宇宙是一种浑沌状态。徐整《三五历记》这样描绘:“天地浑沌如鸡子。”馄饨的形状,与鸡子相近,因而清朝《燕京岁时记》这样说道:“天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食之。”这就是说,冬至吃馄饨,是因为馄饨有天地浑沌之象,吃馄饨是纪念天地变化、宇宙运行之肇始。

汤圆

汤圆是我国人民很早就发明的一种食物,古时称作“牢丸”,此外也称“粉团”“汤团”“粉圆”或“圆仔”。起先,吃汤圆并无定时,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来,江南人即在冬至时将其视为应节食品,以汤圆祭神祭祖。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冬至日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至丸

潮汕一带,冬至前,家家户户都要春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圆。到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浅沿的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圆。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子公孙”圆,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冬至日天亮之前,勤劳的主妇就用红糖煮熟“冬至圆”,盛于碗内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圆,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不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圆给他吃。除了人吃冬节圆外,人们还用以喂牛。如果牛不吃时,要想方设法用甘蔗叶包住哄它吃。此外,还得在牛的前额、双角、脊背、尾巴贴上圆,让它跟主人一起添寿添福。这一天,人们也要在家里的门环、牛栏、猪圈等处贴上冬节圆,灶头也得放上五、七颗。

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年糕

十一月最重要的节日是冬至,杭州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前一日晚,要打扫房间内外,称为扫隔年地,冬至日那天是不能扫地的。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腌的菜要在冬至开缸,先请神及灶司,然后切菜花炒肉片作享。

早晨吃年糕,并供祖宗,佐以刚开缸的冬咸菜。这一天作享的祭品,必用包头鱼(鳙鱼)。又以陶箩装满米,两旁插松茅丝和胡葱一对,盖上锅焦,上铺年糕、桔子、菱角等,再以红绿丝扎成之花朵像扇子形状的插在上面,称为“供年饭”,也叫“聚宝盆”。早年间典当铺里在这一天辞退人员,一般不会明说,冬至吃饭的时候,如果包头鱼头对着谁,谁就是那个倒霉蛋,可以自行离店了。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老杭州的说法是,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年糕,一种用黏性大米或米粉制成的糕点,不仅味道鲜美香醇,还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因为地域与家庭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年糕口味和做法。早期,年糕被用来祭神或者供奉祖先,后期,年糕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年节必备的佳肴。

鸡母狗馃

在澎湖海岛地区和温州洞头区,有冬至吃鸡母狗馃的习俗。鸡母狗馃是一种米塑,就是用米粉捏成小巧玲珑的动物和瓜果造型。冬至节,人们以鸡母狗馃祭拜上天,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捏制鸡母狗馃,磨米粉是首道工序。磨粉分干湿两种磨法。磨干粉,直接把米放到磨盘里,边磨边加米。磨湿粉,要先将米放水里浸泡两三天,然后洗净放篾箩里晾干,磨的时候再加水,水里放点红色食用粉,这样,磨出来的粉是淡红色的,很好看。粉磨好后,倒进布袋里,扎紧口子,压上一块大石头,把水榨出来。也可放小木桶里,盖上一层纱布,然后压上草灰包,慢慢吸干水。

冬至前一天,主妇们把米粉揉好后,便招呼孩子们一起捏制鸡母狗馃。鸡母狗馃,顾名思义,形状都以鸡、鸭、狗、羊、牛、兔等家畜为主,也有黄鱼、虾、龟等海洋生物以及南瓜、玉米、菠萝等瓜果。捏出动物、瓜果的轮廓后,再剪出四肢、嘴巴、耳朵、鳞片、叶子等细节,眼睛用细竹签点出,如用黑芝麻点上就更栩栩如生了。全家合作捏母鸡孵小鸡是鸡母狗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主妇们压好圆饼形粉团作鸡窝,再捏只翅膀半张的母鸡放在窝中央,孩子们有的揉些小圆粒作鸡蛋,围在母鸡身边;有的捏一些在壳里欲出不出的小鸡,有的捏憨态可掬的小鸡叠放在母鸡身上和身边,不一会儿,一幅亲子乐融融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了。

鸡母狗馃做好后,放到蒸笼里蒸,米香溢出后,还要再焖会儿才起锅,不然做好的动物、瓜果,容易塌脖子或掉瓜蒂。祭完天后,这些鸡母狗馃都由主妇平均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早就垂涎欲滴,此时便迫不待地啃起来。舍不得吃的,就藏起来。过一二天,鸡母狗馃变得硬硬的,嚼起来,很有劲道,味道也特别,除了米香,似乎还能嚼出瓜果的滋味。

银川“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汤粉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家家的主妇就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土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三门祭冬

三门祭冬已经流传了多年。年12月,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门祭冬是杨氏家族每年冬至举办的拜天祭祖活动。仪式主要有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等流程。祭冬过程中,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内心的虔诚和礼敬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祈盼,族人对祭冬的要求十分严格,任何东西都要做到最好。

前一天要取纯净之水。按照仪式要求,祭拜过程中的用水,必须是没有任何污染、来自大山深处的龙潭水。冬至前一天清晨,族人扛起彩旗,带着采水工具,排着长队,在鼓乐的伴奏下,步行几公里到龙潭,焚香拜祭,举行取水仪式,以表示对自然赐予的感恩、对天赐圣水的感谢。取回山泉净水后,取水者必须轮流用肩扛水回村,整个过程不得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净水取回后还要用红布将桶包裹好,防止误用。为什么一定要取龙潭水呢?因为龙潭水为长流水,寓意杨氏一族源远流长、子孙绵延不断。

冬至这以天凌晨3点,杨家村街巷中传出阵阵锣声,参加祭祀的人沐浴更衣,主祭和陪祭穿着清一色的唐装,在祠堂前肃立,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整个祭冬仪式庄严而隆重,分祭天、拜祖两大部分。祭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祭天、拜祖仪式之后,邀请戏班至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

午时,举行老人宴,杨家村6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在家庙品尝冬至圆等节俗食品,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5斤猪肉。然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五天五夜的大戏,整个祭冬仪式宣告完毕。

三门祭冬蕴含着虔诚的敬天法地、感恩天地之情,传达出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更凸显崇尚祖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实现了族和邻睦的基层社会伦理。

以上内容将结集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敬请期待出版信息

了解更多饮食文化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nghuazixun.com/afhzz/199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12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