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3千多的中小学师生都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症状,就是因为食入不卫生的食物引起。
都说病从口入,吃进肚子的东西,如果没有处理干净,很容易就吃坏肚子。而现在正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峰期,以微生物(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的感染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4月—10月,这是由于这时候的气温、湿度都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食物如果没有做好保鲜措施,很容易腐败变质。
同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肠道的防御功能会下降,易感性增强。加上人们这时候很喜欢吃生冷食物,若这些食物贮藏、加工或食用不当,都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所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形式主要以集中供餐地点的点源暴发为主;特别是沿海旅游区的餐饮单位,应注意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而7-8月雨水充足,高温潮湿的台风天气会使毒蘑菇生长繁殖加快,人们误采误食毒蘑菇,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餐前便后勤洗手:在用餐之前和便后,都要清洁双手。做饭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尤其是处理熟食时,必要时候可以佩戴手套。食物原料需要选新鲜的,不要因为便宜,而去采购来源不明的食物原料。
2.食物要煮熟:食物加工过程中,要注意生熟分开,并且要煮熟煮透,特别是肉禽、蛋类。尽管是海鲜,也要煮熟才吃。疫情特殊时期,不建议吃生食。
3.保持厨房干净卫生:厨房用具要保持干净、清洁,注意防虫、防鼠。如果家里有养宠物,也尽量不要让它们到厨房溜达。
4.不去采摘野蘑菇,以免食后中毒。也不要去购买非正规途径销售的蘑菇。
5.选择干净卫生的饭馆或餐厅就餐:如有必要到外面吃饭的话,建议选择比较正规的饭馆。会有已经消毒好的筷子,也会更注意饮食卫生。
6.对于集体食堂,要尽量避免制造和销售高风险食品,比如生食类食品、冷荤类食品、现榨果蔬汁等;而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沙拉酱这类食品都属于高风险,不应加工制作。
在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应该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发现自己存在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并且症状未得以缓解,应趁早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