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的最后阶段,我县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着。
截止年底,我县累计减少建档立卡户3.57万共计15.27万人,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35.88%下降至年底的0.78%,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的相继开展,挖掘了以苹果为主要特色产业、黄花菜和平凉红牛等多元化特色产业的多种发展,形成了“满园春色”的景象。年静宁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8元,可谓是脱贫的底气十足。年3月3日,迎来了我县重要的时刻,经甘肃省政府批准,静宁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
当下各种各样的数据静静地诉说着静宁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但是过去、现在、将来,静宁县走进全面小康、走向更加幸福和谐生活的历程从来都不是平静的,每一种改变都充满着艰辛与挑战。
近年来,静宁县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利用旱作农业所产生的大量秸秆,坚持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西北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摸索出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这是加大精准扶贫的一项措施,着重为贫困户推行“补助建棚、贷款养牛、母牛补贴、新增奖励”政策,使其获得更好的收益,过上幸福生活。同时,为了更好推动地区产业的发展,持续打造了贴近乡村实际情况的扶贫产业,在全县个贫困村成立了专业性质的合作社个,种植了苹果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2万亩,黄花菜等产业园5万亩……这些具有西北特色的主导产业,使得民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民众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灿烂了。最近实施的农村“厕所革命”,是系着民生又连着文明的改变,是推动乡村振兴主要举措之一,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合力建成了一批干净、整齐、方便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美丽静宁理念深入人心,人人争做美化环境的践行者。“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现在村民一部分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房,也有部分是红砖红瓦的平房,人们的整体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门口是政府修的硬化路,与以前的泥泞路相比,又干净又宽敞,走哪里都可以坐车去,方便滴很。”隔壁的老伯经常和外地的朋友在电话里这样说。是的,作为土生土长的静宁人,我用自己的成长见证了这个西北小县城的成长。以前的农村,出了家门就是荒草、泥坑,羊肠小道让人越走越累,扁担来扁担去锄头铁锹离不了;现在完全变样了,家家通着水泥路,信号塔满山头,机械化代替了人工苦力,网络方便你我他,老人们也会打视频电话了。
奔小康的路上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变化,更是祖祖辈辈用以谋生的方式的变化,很多人通过养殖、种植,在黄土里找到了谋生之路。红寺镇部分农户搞蜜蜂养殖,小院子里蜂飞舞、蜜飘香,一位70多岁的老人揭开蜂窝的那一刻笑得比蜜还甜。“以前我家娃娃上学连书包都买不起,衣服上全是补丁,现在背上了新书包,穿着整洁的校服,看起来攒劲很,学校里还有免费早餐呢!家里生活好了,养起了牛和蜂,有了电动车、三轮车,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帮扶。”这是当地百姓谈到现在的生活时常说的话,这是人民生活改善最直观的体现。全县都在为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为了摆脱贫穷循环的恶果,家家户户都憋着一股劲,要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金灿灿的黄花漫山遍野的开着,映黄了夹杂其中的南瓜,采摘的老人和帮扶队员个个满脸笑容,“想不到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为儿孙挣几千元的收入”红寺镇庙河村的老叔告诉我。这只是奔小康路上的一个缩影,醋香飘逸的”幸福大院”,杂粮加工基地的运营,黄花加工生产车间的投产,苹果冷链运输的建立充分证明了我县党委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决心。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县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同时在不断为决胜小康社会努力着,为打赢脱贫攻坚任务奋斗着。我也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奔向小康生活的梦想,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红寺镇学区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