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有一队娘子军(1)(略)
雪山上有一队娘子军(2)(略)
雪山上有一队娘子军(3)(略)
雪山上有一队娘子军(4)
——记十八军52师康藏工作队
杨星火
马尼干戈镇
一、赶着牦牛支援前线
过去,在雪域高原,有人把牦牛称为“高原绿舟。”牦牛是高原上主要的运输工具。在高原行军作战,牦牛更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用牦牛运输,不需要携带饲料。草原上绿草茵茵,溪水流淌,走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放牧;部队缺粮时,还可以杀它充饥。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牦牛行动慢,不好管理;牦牛发狂时,用牛角抵人、用蹄子踢人。
年10月10日,康藏工作队到了马尼干戈兵站,接受了头牦牛和20斤重的物资。那些重沉沉的木箱、麻袋,装满了银元、代食粉、大米等供给前线的急需物资。据说,前面的部队走得很快,牦牛、骡马运输跟不上,已经断粮了。有的部队的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吃一个元根(类似馒头大小的圆白萝卜),仍坚持行军。
牦牛运输队
急前线所急。女兵们挺起胸膛,担起了赶头牦牛,运输物资,支援前线的紧急任务!牦牛,披着长长的毛,瞪着大眼睛,陌生地、倔强地瞪着女兵们!
好吓人啊,女兵们不禁暗暗吃惊。
王慧文壮着胆子,毕恭毕敬地从藏族运输队队员手中接过牵牛绳。她牵着牦牛向前走,可是那牦牛却不肯动!
“走啊!牦牛!好好跟我走吧!”王慧文友好地对牦牛说。
不知是牦牛听不懂汉话呢?还是认生呢?它就像一座山,立在那里,纹丝不动。
王慧文急了,伸出两只手去推!这位17岁的姑娘,哪推得动庞然大物牦牛呢?
推也不行,哄也不行!看来,赶牦牛谈何容易?
李国柱转动着机灵的眼睛,看着藏族运输队员向牦牛吹口哨,那牦牛就跟他走了。其他的牦牛也一头跟着一头走了。
嗬!原来如此!李国柱恍然大悟,撮起小嘴,轻轻地吹起口哨,真灵,那牦牛果然跟着小李走了。
“哈!成功了!”女兵们欢呼着。
从此,女兵们一个个都学会吹口哨呼唤牦牛,那可是一呼百应。
能牵动牦牛,只是过了第一关。上驮子到牦牛背上,对姑娘们来说又是一件新鲜事、难事。那盛满银元、代食粉、大米的包箱,一包六十斤,每头牦牛驼两包一百二十斤。男人们上驮子只要两个人就行了。姑娘们呢,要把斤重的东西扛到牦牛背上,还要把它们放正,捆结实,那就费劲了。两个人干不了,就四个人一起干!一人使劲拉住牦牛,另外三个人连扛包带梱。经过一场颇不简单的“奋斗”,两包物质终于平稳的地、不偏不倚地、结结实实地上到牦牛背上了。
“哈哈!成功了!”女兵们欢呼着,拍着巴掌!
高原牦牛运输队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女兵们终于赶着牦牛队出发了。铃儿叮当叮当地响着,女兵们心里感到又高兴,又得意。瞧,我们女兵不也是赶着牦牛支援前线了么!
走了不远,徐翠文赶的牦牛突然发狂,又蹦又跳!
“别啊,你好好走呵!”小徐对牦牛说。
牦牛不理睬这个13岁的小姑娘,它不仅又蹦又跳,还吼叫着把两包物资摔到地上,转眼之间,跑得无影无踪!
小徐坐在地上,守着东西,放声大哭起来。“牦牛跑了!怎么办呀?呜呜呜……”
后面的大姐姐们追了上来,分头去找寻牦牛。满山响起了姑娘们“嘘嘘……、嘘……”的口哨声,呼喊声。那只撒野的牦牛,听见亲切的口哨声,从山后的林子里乖乖地走了出来。
姑娘们拥了上去,又是吹口哨,又是哄,又是拍牛背。好啦,好啦,牦牛听话啦,服从指挥啦……
摔在地上的驼子,很快又上到牦牛背上。
“哈哈!我们胜利了!”
叮当叮当的铜铃声伴随着女兵们的笑语声,摇醒了沉睡的雪山,热闹了寂静的山谷!
然而,在女兵们赶牦牛的路上,也曾发生了这样的不幸事件。
体质瘦弱的曾昭符,参军前是大学生,学问高深,见多识广。可是,在大学里,她却不曾见过牦牛,更没学过赶牦牛、上驮子了。一天,她正抱着60斤重的木箱往牦牛背上放,那喜怒无常的大家伙,勃然大怒,一头向她撞来,牛角正好顶在她胸口上!
“哎哟!”曾昭符大喊一声,立刻痛得弯着腰,按着胸口,脸色唰白!
郭蕴中、李国柱、王慧文赶紧冲上前去,又吹又哄地制服了牦牛。她们关切地问:“小曾,胸口怎么样?”
“没什么……”曾昭符含着泪,轻声回答。
卫生员吴德芬跑来给她检查,看不出什么伤痕来,也许是厚厚的棉衣起了保护作用吧!
可是从此,曾昭符的腰总是直不起来。走路的时候,老是一手捂着胸口,弯着腰,默默地牵着牦牛行进。那时候,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牦牛运输线上,既没有透视机,更没有心电图,谁知曾昭符身上五脏六腑哪里被顶坏了呢?同志们看见她弯腰捂胸的行军模样,暗暗耽心。问她怎么样?她总是笑一笑说:“没什么!不要紧……”
啊!女兵,进军西藏千里征途的女兵!像曾昭符这样默默地吃苦、默默地做着牺牲的女兵,还有不少……
在30个女兵中,后来死得较早的是曾昭符和邹玉芳!想到她俩,田涛队长就感到心疼。她俩的病是不是在赶牦牛时得下的呢?有谁知道?
海拔的海子山
二、风雪海子山
夜晚,康藏工作队的同志们,在风雪迷茫的海子山上。听说从海子山往上走,就是雀儿山口。下了雀儿山,就是金沙江畔的岗托兵站了!女兵们挤在帐篷的“革命床”上,恨不能插翅飞过海子山、飞过雀儿山去!
半夜,崔芳敏醒来了,只觉得双脚冰凉!啊!原来脚伸到帐篷外去了!毛线袜和脚冻在一起,冻成了冰棍!帐篷外,天还在下雪,大块大块的雪,打得帐篷卟卟直响,索索颤抖。
天快亮了,做饭组的李国柱、孙常愉、方铭三人悄悄起来了。她们每天都要起早摸黑,才能保证同志们按时吃饭、喝茶。哎呀,今夜这帐篷怎么这样重呢?她们使劲从帐篷门钻出来,借着朦眬的雪光一看,哟!帐篷被雪压垮了!
孙常愉想把大家喊醒,撑一撑帐篷。李国柱哑着嗓子,连比带说地告诉小孙:“让她们再睡一会儿,雪压垮了的帐篷睡着还暖和些呢!”
李国柱伏在石头垒起的行军灶前,嘟着嘴吹火。烟熏着她,火燎着她,一路行军吹火做饭,她的嗓子一直哑着。如今,对面说话,有时候都听不清楚她说什么!她那白嫩的脸,此时早已裂着口子,染着烟尘,她不仅是灰姑娘,而且变成了黑姑娘!她对孙常愉说:“不要洗脸,越洗越裂口子。”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两个女兵一边烧火做饭,一边肩挨着肩,说悄悄话。突然,小孙耸了耸鼻子,问小李:“哎呀,你身上有股什么味?”
小李扔下手里的干牛粪,自己细细的闻自己,又闻了闻小孙。明白了,是酥油味儿!咱俩身上都有!哈哈!咱们成了藏族姑娘啰!一路赶牦牛行军,女兵们常喝酥油茶、吃酥油炒菜,炒干萝卜、干白菜、干黄花菜之类。身上能不沾上酥油味儿吗?她俩认为,身上有点酥油味,是生活高原化的表现,颇值得骄傲一番!
行军锅里,水烧开了。孙常愉伸手到那压的低低的帐篷里,抓了几把“茶叶”,放到锅里!
饭好了,茶香了,同志们醒来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喝几口热腾腾的茶水了。
三个男同志被女兵们封为“少数民族”。今天,“少数民族”贾鑑起的最早。他拿起军用水壶,喜滋滋地盛了满满一壶茶水,有滋有味地品尝着。
“呀!这茶什么味儿?苦的?”贾鑑说。副分队长方铭走过来,瞪大眼睛一瞧,天哪!茶水锅里浮着几块干牛粪呢!
孙常愉哭笑不得,刚才伸手进帐篷里抓茶叶,怎么抓成了牛粪呢?
方铭悄声对两个女兵和一个男兵说:“保密吧,有点味,比挨渴好受,不喝茶水怎么行军呢?”
“对,牛粪是青草变得,晒干了,说不定还能清火呢!”李国柱幽默地说。
贾鑑用手指点了点她们,把一壶水悄悄倒掉,转身走了。
三个女兵挤在一起,捂着嘴,笑得咕咕的,直不起腰。
女兵们都起来了,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拿着水壶,灌满“茶”水,喝了几口,又忙着盛饭、吃饭、上牦牛驮子。
长长的队伍,伴着叮叮咚咚的牦牛铃声,向白雪皑皑的海子山口走去。经过又一天的爬冰卧雪,康藏工作队终于登上了海子山顶!
女兵们欢呼着:“到海子山顶了!”她们笑呀,喊呀,拿出水壶,喝下了最后几口“茶”水!
方铭抿着嘴问姑娘们:“今天的“茶”水好喝吗?”
“可以。”张菲不经意的回答。
王慧文眨了眨眼睛,似有所悟,追着问方铭:“你们在茶里捣什么鬼呢?赶快坦白。”
孙常愉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坦白”了。姑娘们追打着孙常愉、方铭、李国柱说:“你们啊,坏死了!”
姑娘们打着,闹着,笑着,忘了山高缺氧和行军的疲劳!
崔芳敏拿着一根帐篷杆,向积雪的山顶走去!举目望去,茫茫云海,漂浮在冰峰雪岭,如水晶项链,又是白玉丰碑。火红的晚霞飘在冰山雪峰,映着冰雪,色彩缤纷,美极了!这雪山丛中美丽的霞光,是夕阳的光辉呢?还是女兵们壮丽的青春呢?崔芳敏激动地提起帐篷杆作笔,在积雪上写下了三行大字:
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10月18日,康藏工作队的全体同志越过了风雪雀儿山口,乘胜直下,来到金沙江西岸的岗托。领导让队员们去看解放岗托渡江时,被藏军击中掉入水中牺牲的一船烈士。这船烈士共有7人,埋在山坡空地上。每人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他们的籍贯、姓名、单位、职务。全体人员在这里黙哀致敬。亲爱的战友啊!你们为解放西藏奉献出年轻的生命,西藏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祖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
年10月20日黎明,前线通过电话,传来了特大喜讯:“昨晚十时,昌都解放了!”
人们沸腾了!欢呼声响震金沙江水,响彻两岸群山!女兵们互相拥抱着,跳着,捶打着胸膛,用尖尖的女高音呼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打开了西藏解放的大门了!”
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康藏工作队的同志们,终于把牦牛、粮食和大洋全部送到了西藏的大门口昌都!女兵们没有一个掉队,更没有减员。
全队集合在昌都一块草地上,田涛队长欣喜地告诉大家:“上级党委表扬了我们康藏女子工作队,要我们派代表参加昌都战役英模大会!”另外还有几名女兵入党、入团和立功受奖!
女兵们笑了,三位“少数民族”也和女兵们一起满意的笑了。
昌都战役胜利结束,西藏和平解放很快实现了。康藏工作队完成了历史任务,宣布解散。女兵们和三位“少数民族”,全部被分到师直机关。她们像一粒粒红色种子,经过千里雪山冰河的磨练,身子更壮实了,精神更饱满了。她们在新的不同岗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的成了精通藏语的能人;有的下地方当了领导干部;有的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发热发光;有的成了将军夫人。她们在解放西藏、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建设西藏、保卫边疆的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中,有的干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多年!
李国柱不仅成了将军夫人,她本人也成了精通藏语、聪明能干的干部。在西藏民主改革中,她用藏语办学习班,培养了一千多名藏族骨干。如今,她的学生有的已成西藏厅局级干部。淳朴能干的王慧文,一直埋头苦干,在西藏干了32年!
她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奉献着中年,甚至把她们的下一代,也奉献给建设西藏、保卫祖国边疆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她们大多是默默无闻的,既没有立下什么赫赫战功,也没有什么鼎鼎大名!她们的事迹,她们的名字,没有上过报纸刊物,更不见经传。甚至过去的党史、军史,也忘了写上她们这一笔,然而,她们是高尚的,是有功劳的,是新中国巾帼英雄当中,不可忘记的一支雪山娘子军!
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不会忘记她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阳光灿烂的中国,康藏工作队的娘子军们,终于和进藏部队广大指战员一起,立在历史的巍巍丰碑之上!
本文承蒙康藏工作队队长田涛、队员郭蕴中、李国柱、孙常愉、崔芳敏、王慧文、张匪、吴德芬、贾鉴等同志提供材料,特向他们致谢并致敬。
年1月15日,于成都。
全文结束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本文由雪松、唐武整理。
作者:杨星火